佛山日报记者庞文彬 :本想请律师解决纠纷,不想撞上假律师,25万元代理费因此泡汤。案件背后,凸显佛山法律服务市场存在的隐患。昨日,记者从佛山市律师协会了解到,9月至今,市律协收到举报非法“公民代理”8件,涉及非法活动人员16人。“黑律师”、假律师仍亟待整治。
事件
假律师卷走25万代理费
蔡女士怎么也想不到,她请的竟是一名“假律师”。
今年4月,南海狮山松岗一制衣公司因与他人存在租金纠纷,涉及金额近1000万元。公司老板想通过法律途径追讨,后经人介绍,认识了自称就职某律师所的“律师”何某雄。
为博取当事人信任,何某雄出示了一张仿造的假律师证复印件。其实,这张假证除了身份证号码,诸如律师执业号等关键信息均是伪造。随后,何某雄分别仿造了法院的受理法律文书等文件欺骗当事人,分两次收取了“代理费”25万元。钱已付讫,然而纠纷却始终未决。
10月22日,蔡女士等人来到市律协查证,竟发现广东省内并无“何某雄”这一律师。10月24日,她们前往狮山派出所报案。目前,何某雄已被刑拘。
探秘
游走边缘的“法律人”
其实,这起假律师案并非特例。据市律协维权委主任陈达成介绍,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法律服务工作需求量越来越大,一些问题随之出现。
“其中,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就有非法“公民代理”和假律师问题。”陈达成透露,根据法律规定,有相应法律知识和技能的公民个人在一定范围(如近亲属)和一定条件(不得以此谋取经济利益)下,可以为诉讼对特定对象提供一定的法律服务。
因此,社会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部分未能通过正规考试获取律师执业资格的“法律人”。陈达成表示,这些人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参与过诉讼,对法律知识和诉讼程序一知半解,然而却在社会上以“内行人”身份出现,并以比执业律师收费低的收费来骗取当事人。
他不否认,这些所谓的专业人士,很多时候根本不懂或不愿为委托人把握合适协商、和解机会,甚至诱导委托人无理缠讼,恶果便是浪费了委托人的时间、精力和费用。
记者从市司法局近期调研发现,这些非法“公民代理”人员或假律师,往往通过老乡、朋友、熟人关系介绍案件,或通过“业务人员”甚至自己游走在法院、劳动仲裁机关、看守所、交管部门、医院等场所周围,通过派发卡片、提供“免费咨询”等手段招揽“服务对象”。
行动
责令关闭两非法场所
据统计,仅今年9月以来,仅市律师协会就收到举报非法“公民代理”8件,涉及非法场所4处,非法活动人员16人。
目前,市司法局律管部门会同市律协已调查核实非法场所2处,并已责令关闭,涉及1名外市律师已转该市司法局处罚。此外,市律师协会纪律部门也对行业内为非律师人员提供法律服务便利的一家律师所给予通报批评处分,并对1名律师给予公开谴责处分。
市律师协会会长周荣炽表示,对投诉查处工作中发现的假律师,目前已会同律协维权委给予高度关注,并由维权委主任直接与公安部门通报情况,对涉嫌犯罪的假律师由公安机关实施抓捕。
提醒
如何分辨真假律师?
陈达成表示,需要请律师时,只要到正规律师事务所就能发现,每个律所前台公示栏都有律师所收费许可证以及律师照片公示,或核对你拟聘请的律师的执业证,证件上有年鉴注册章,未经当年注册的无效。
此外,市民还可登录“佛山市律师协会”网,在律师诚信系统输入律师姓名,该律师基本情况和诚信情况就会全部显示。律师开始承办案件时,会与当事人签订委托代理合同;出庭时,律师还会向法庭递交律师所出具的《律师代理函》。
新闻链接:http://epaper.citygf.com/szb/html/2012-11/21/content_502393414.htm